中央黨校研究室曾業松研究員認為,鄉村文化是山林水草鄉土氣息,自然的文化,原生態的樸實的文化,特定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式形成了鄉村文化,與官方/城鎮/外來文化相輔相成,受官方主流文化影響巨大。鄉村文化的特點和魅力已經開始展現。鄉村文化最根本的是魂,魂不能丟。文化振興要守住根基,要充分認知和創新發展。文化發展的形式不斷變化。多種文化相輔相承,相互影響。離不開時代的觀念,現代的新理念。
北京文化發展中心范存會主任發言:鄉村文化困境怎么破解,需要有明確的方向。十九大提出,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,更加強調了精神文明建設。從經濟學角度來看,文化供給可以分為公益性、準公益性和盈利性三種類型。鄉村公益性文化事業需要政府提供,準公益性文化事業需要政府補貼。真正可以市場化的是具有盈利性的文化產業。例如:山東高密市夏莊鎮東李村對聯產業,一年賣9500噸。村民都會寫毛筆字,有些村民書法勝過書法協會的會員了。對聯賣到了全世界,市場份額占到70%。
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新農委曹山明副會長認為:鄉村文化振興,不是要改造農民,而是要從農民的角度考慮問題。真正有生命力的鄉村文化根植于農民的生活中,應當順應鄉村的文化傳統來建設鄉村。
與會專家、政府和產業代表還就“農村精神方面的困境”“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”“開發鄉村文化的路徑”等問題進行了研討。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周峰處長,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宋明霞主任、定州市科技局張心局長以及多位企業家等參加了研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