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經所吳敬學研究員認為:鄉村振興主要是人、錢、地的問題。地:三塊地(宅基地、生產用地、工業用地)。最重要的還是人才的問題。例如:廣東、深圳實行人才大戰,東北實行振興。人才振興主要是人才是否能得到預期的收入和回報?勞動生產率高,收入高,所得高,人才才能留住。人才要素流動是雙向的,40年的流出,農村幾乎沒有人才,未來還將繼續流動,這是新型城鎮化實現的必然。實行告老還鄉制度,55-65歲之間的人才還能繼續工作。發達國家農民平均年齡日本66歲,臺灣65歲, 美國平均退休年齡67歲。未來農村還將減少,資源擴大,勞動生產率提高,收入提高。
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陳寶峰教授認為:現在在農村干活的人基本是老百姓,能人、企業、專業合作社(外地進駐的、本地成長起來的、地方及鄉鎮干部華麗轉身成立企業),農技人員等。鄉村人才振興,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作為考核之一。國家導向型政策(農技站有充足的經費、大學生創業經費扶持等);社會資本引進;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(工商企業去到農村有一部分是沖著土地去及建設用地指標,現在基本無建設用地指標,農村村鎮改造則有,吸引工商資本去,禁止買賣但可租賃)。例博鰲:環境非常好,對面是醫療改革示范區,準備建30多家醫院,打造新農村,后因缺乏資金且融資難度大而作罷。無建設用地基本吸引不到社會資本。田園綜合體投資巨大,資本更重要。所以資金加產業,才能解決人才問題。
中國人民大學農發學院周立教授認為:人才振興一大規律:人往高處走,農民自己會做選作選擇。兩類人才:三治結合,德治、新鄉賢、科技人才。三留住人才。四類人愿意下鄉:衣錦還鄉葉落歸根的人才,經驗豐富資源多,大學生下鄉,村官選調生等;周間白領周末綠領(自己種地八年,并帶領周圍的人),連接農民和消費著;農民返鄉,經調查第一代農民工七成以上愿意返鄉,這一類人數最多。五大振興相互勾連:產業振興放在首位,產業人才有用武之地。
尚農智庫專家服務部主任趙芝俊研究員認為:農村人才有點拔高,將城市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目標,致使很多目標實現不了。農村需要的人才和城市需要的人才不同,農村人才有農村人才的標準,至少吃苦耐勞,有能力,有情結;農村人才也有層次之分,基礎農業、電商等。人才的關鍵點在年輕人身上,我們把人才太籠統化著力點不好找。農村有哪些比較優勢?如何構筑比較優勢?農村需要哪些人才?都是急需尋找到的著力點。例如電商,需要一二三產業的融合,行使政府的職責,借助市場的力量。這即是學術型的課堂,又是在職農民實戰性的課堂,理論上的歷練和實戰的經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