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推進適度規模經營,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創業創新孵化區。鼓勵引導家庭農場、農民合作社、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,重點通過股份合作等形式入園創業創新,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,搭建一批創業見習、創客服務平臺,降低創業風險成本,提高創業成功率,將產業園打造為新型經營主體“雙創”的孵化區。
5.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,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。大力發展綠色、生態種養業,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,強化品牌培育,推進農業綠色化、優質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,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,建立健全質量興農的體制機制,將產業園打造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。
六、五個不列入 1、 “機器人戴草帽”產業園不列入。這類園區只有加工,或者加工企業與農民只是簡單的原料買賣關系。
2、一家獨大、一家獨辦的不列入。這類產業園由一家企業獨辦,園區內可能有其他企業,但都是為這個企業加工配套的,沒有形成企業集群。
3、只有生產、沒有加工的不列入。這類產業園只有規模化種養基地,加工、品牌營銷不足,尚未實現全產業鏈開發,不符合“生產+加工+科技”的產業園定位要求。
4、產業園范圍過大、過小的不列入。
5、工作部署推進不力的不列入。這類產業園,政府部門重視不夠,支持力度不足。
七、績效評價與認定標準 1、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全國領先。產業園主導產業實現“生產+加工+科技”的發展要求,種養規模化、加工集群化、科技集成化、營銷品牌化的全產業鏈開發格局已經形成,農業生態價值、休閑價值、文化價值充分挖掘,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生產、加工、物流、休閑、研發、示范、服務等發展板塊布局合理、相對集中、連接緊密。產業園年總產值超過30億元,主導產業覆蓋率達到60%以上,適度規模經營率達到60%以上,已建成大型原料生產區或產業帶,形成對二三產業的有力支撐。農產品初加工轉化率達到80%以上,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3:1。園區年總產值超過30億元。產業園已經成為品牌突出、業態合理、效益顯著、生態良好的優勢主導產業發展示范區。貧困地區產業園產業扶貧成效顯著,成為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的重要平臺。
2、中央財政獎補資金使用高效規范。中央財政獎補資金按既定方案使用、規范合理支出,突出重點、集中使用、創新方式,重點用于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,在提升設施環境、科技支撐、品牌培育、產品營銷、折股量化聯農帶農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,并取得顯著成效。中央財政獎補資金使用進度原則上超過80%。